受疫情影響,全球國際貿易按下了“暫停按鈕”。根據世界最大的商務合作平臺Tradeshift的統計,中國的貿易活動總量下降了56%,中國企業之間的訂單下降了60%,中國企業與國際公司之間的交易量下降了50%。貿易中斷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原材料和零部件進口困難,全球供應鏈中斷的風險將繼續上升。根據國際數據公司(IDC)3月中旬的報告,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,中國現有庫存已經耗盡。疫情對制造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短缺、勞動力和物流的中斷或效率降低、訂單取消導致的成品短缺或積壓以及未能按時履行合同導致的違約。面對新的市場形勢,制造企業的應對策略是什么?數字化工具能給我們什么?供應風險:一切都是預先確定的。古人有一個非常前瞻性的建議:“一切都是預先建立的,而不是預先建立的!”與事后處理風險相比,我們希望提前預防和預測風險。就企業管理而言,機制是一把“鑰匙”。只有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機制,借鑒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法,實行全程全員參與的供應鏈風險管理,企業才能“穩扎穩打”地控制市場,從事前風險防范、事中控制到事后改進,協調使用各種風險管理工具,不斷反饋、檢查、調整和修正,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。例如,在2011年日本福島地震和海嘯之后,盡管大多數公司能夠快速評估事故對其直接供應商的影響,但對災區二級和三級供應商的影響卻很少。事實上,我們可以將企業信用數據和多級供應商信息整合到SRM、CRM等企業系統中,進行全方位、聯動的調查分析,模擬采購風險,全面控制所涉及的一系列采購活動。建立基于行業或產品的全周期風險管控體系,積極防控供應商準入、審計、采購招標、績效等各種業務流程中的風險。同時,結合各地區自然災害數據和氣象數據,應用云計算分析采購供應布局、采購半徑和采購大數據,提前預測風險,有效降低運營風險,提高運營效率。供應實施:4000家供應商由人、機器和材料在一個閉環中提供服務,在制造過程中與300家供應商建立了深度合作,為1000家企業的在線采購提供信息交換服務。以上數據是世界500強企業,美的集團33,354家。"
《美韻之書》帶您探討如何看待企業供應鏈“危機”中的“機器”
瀏覽:80 時間:2024-4-13